close
 

   不了解造成誤解,誤解又往往進而成為誤會;同志,不管是男同志還是女同志,肯定是社會中最不受了解的族群之一。父系社會的男性通常有「恐同症」的恐慌症,聽到同志--尤其是男同志--則退避三舍嫌惡之至,甚至群起圍攻人人喊打;相較之下,女同志的性傾向似乎比較低調、也較易為世人所接受。只是在文獻、田野調查報告稀少的情況下,這個族群猶如隱沒在世間塵囂之中;而女同志的美麗與哀愁,愛情與悲劇,又有誰人知?

 

  此時,《愛的自由式》這本書的面世,不僅成為世人窺探女同志族群的一扇開啟的窗,同時也是女同志向社會宣示自我存在的高聲呼喊,甚至成員之間互相試探嗅聞的觸角。這也同時顯示,不僅一般自詡清高的「straight」社會大眾不了解同志社群,就連成員彼此間也缺乏公開公示的辨認標誌,僅能偷偷摸摸地從對方的動作、氣質、儀表等進行判斷;而這一切,都是肇因於主流社會的排擠與壓迫,使得同志們的求愛之路,更加曲折。

 

  作者張娟芬用她擅長的訪談方式,田野調查式地整理了許多女同志的愛情故事,探查她們心底的蜿蜒與糾葛,並梳理出女同志的愛情公式:這些經過沉澱澄化後其實很理論性的架構,可能是女同志自己也從沒組織的。當然,這樣的記敘方式容易淪為作者單方面喃喃自語的流水帳;但《無彩青春》、《殺戮的艱難》、《愛的自由式》這幾本主題迥異的書籍,譜寫出的共同旋律,都是作者替無法為自己辯護的族群發聲,這樣的努力是十分值得敬佩的。

 

  其實也不必加入太多生硬的社會學與心理學議題,因為這本書的基調其實就只是輕鬆的「自由愛情故事」:T、婆、不分是什麼?多陽剛才是夠格的T,多陰柔才是稱職的婆?她們各自的心路歷程、煩惱憂慮是怎麼樣的?她們的情緒、情慾、情感互動,又是在多麼纖細幽微的脈絡下進行?

 

  例如T,是非常外顯而對父權社會做出直接反叛性回應的女同志類型;然而在愛情互動中,T卻又取代了男女關係中的男性角色,諸如認為自己有責任呵護婆,小至幫忙付帳單、在酒吧擋酒,大至給予整體的經濟及安全感支持等等;究竟是兩性的互動過程中必定會分化出主動及被動的角色,還是女同志的愛情的確僅是男女感情的複製品?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而雖然大部分的T於外在穿著表現、動作手勢、眼神唇語等無不盡量表現陽剛氣概,甚至存在「石頭T」這種比男人還要男性化的T次族群,卻也有極盡嫵媚展現女人氣息的T,對婆仍有致命的吸引力;究竟應以何種標準化分T婆,是外表?是心理?界線為何?或許連女同志自己也還在匍匐摸索的道路上。

 

  雖然T因外顯地對父權社會做出直接反叛性回應而承擔了大部分社會對於女同志的指責壓力,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遭遇較多的衝突困境,卻也連帶使T得到「免死金牌」,即「不需要另外證明自己是同性戀」的特權;而婆,通常為較陰柔女性化的一方,卻會面對被同性戀社群排除在外的景況,因為她們無法直接以外表證明自己是同性戀而非異性戀,或者「可能變回異性戀的同性戀」。因此,從學生時代因「妳只是因為念女校而一時意亂情迷。」而被拒絕、到交往過程中換來「反正妳和我分手後還可以找個男人結婚!」的回應,種種來自T方面的各式各樣「勸退」,使得婆被額外賦予「證明自己是同性戀」的原罪枷鎖。

  

  不過總之,戀愛不就是這樣的嗎,有苦有樂、有愉悅時光也有煩惱日子,有付出有收穫,有主動有被動;撕除社會加諸其上的同志酷兒標籤,她們也像你我一樣,只是單純渴望甜美戀愛的平凡人。不須將女同志間的愛情當作社會科學議題加以嚴肅地探討,這本書也不是研究女同志的學術教本,總歸到底,就只是本輕鬆的「自由愛情故事」,道盡女同志的美麗與哀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wnsu 的頭像
    fawnsu

    在寂寞星球上坐著看花 Awaiting Scenery on Lonely Planet

    fawn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