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新竹清大旁的布拉達印度料理專賣店買了mutton naan(羊肉南餅)嚐嚐,
等待時隨口與老闆聊天,原來老闆是在緬甸學藝,並非真的師承印度菜系;
店內提供naan、paratha與chai(印度拉茶),現點現做,
老闆拿起一球麵糰拍打拉扯就成了麵餅,放在一個圓形的布包上,
啪地一聲貼進烤爐裡烘烤;再包上生菜沙拉、羊肉等,便是mutton naan了。
其實包進生菜沙拉讓我有些意外,因正統的印度naan是不會做成捲餅樣式的;
嘗起來反而比較像chapati,較薄而稍帶嚼勁,
羊肉調味沒有熟悉的masala味,倒是比較偏向新疆孜然的香氣。
吃著吃著,又讓我懷念起印度各式各樣的麵餅來了……

在北印度,麵餅(Indian bread是當地主食,與以米飯為主食的南印大不相同。
其種類多樣、名稱紛雜,上述的naan、chapati與paratha只提及其中三種;
據wiki的資料,還有Phulka, Puri, Roti, Kulcha, Bhatoora, Baqar, Khani, Appam,
Dosa, Luchi, Puran Poli, Pathiri, Porotta, Uttapam……等,族繁不及備載。
各種麵餅有不同配方,有些揉製成餅狀後貼進圓筒狀烤爐tandoor烘烤,
頗像台灣胡椒餅的烘焙方式,因此多多少少會沾到烤爐的黑炭痕跡;
有些則下鍋油炸,炸完圓鼓鼓地很是可愛,口感較脆也較油。
自德里發源的tandoori chicken(坦都里烤雞),也是因其烘烤方式而得名,
我們在亞美達巴德Ahmedabad德里Delhi都嚐過這別具特色的聞名美食。
順帶一提,我們教一起去果亞Goa的大陸EP Jenny說「腦袋像水泥」的日文:
「阿答碼控固力」,她都會說成「阿答碼tandoori」再加個chicken,很有創意XD

2009-07-16-TandoorOven3.jpg
(印度當地的tandoor烤爐。圖片來源為All About Tandoor Ovens。)

大家對印度的深刻印象「用手吃飯」方式,在北印會是以下光景:


1. 用右手撕下一小塊麵餅:大拇指與小指合併捏住餅身,再用其他三指撕扯;

其實不容易,剛開始都會用左手輔助,終於學會時我還樂得直跟其他台灣人炫耀呢!


2.
用麵餅包裹配菜:配菜多是爛糊糊看不出來是什麼的蔬菜,

此時要讓大拇指與中指協力,用麵餅捏起一坨蔬菜糊。不熟練時往往捏不起來,

尤有甚者還灑得到處都是,可以用餐廳貼心附上的湯匙舀,或沮喪地只吃餅皮。


3.
快完食時:印度人將麵餅當湯匙用的技術都很厲害,

最後會用麵餅把盤子刮得乾乾淨淨,還要咂咂手指,一點蔬菜醬都不留;

不熟練的人光吃餅皮,最後就會剩下一大盤蔬菜糊沒有麵餅可以配。

從盤子刮得乾不乾淨,也可以判斷出此人融入印度的程度有多深!

 

當然,在以米飯為主食的南印,當地人也是用手抓飯的;

不過要撈起鬆鬆散散的長米難度更高,需五指並用呈龍爪狀捏飯,

試過一兩次,最後都舉手投降。



(超豐盛的北印風全餐!有chapati、米飯、配菜,右上角還有lassi(優格)呢!)

 

雖然在「食在印度」曾稍微介紹過幾種麵餅,不過種類實在太五花八門,

且剛到印度尚識餅不清,於是決定再追加一篇麵餅特輯!我們最常吃的有以下幾種:


1. Chapati:最常見的種類,上至高級餐廳下至路邊攤販都會供應;

十分便宜又有飽足感,時價約為5-10Rs左右。

原料為未去殼的小麥,顏色深褐,對台灣人而言是帶有豐富纖維的健康食品;

大大薄薄的餅身,因放在半圓鐵球上烘烤而多有黑色痕跡,十分有嚼勁,

本身沒有調味,而是用來包裹配菜食用,帶著淡淡麥香。


(餐廳裡的chapati,賣相看來普普通通?)

(一般人家也會自己做home made chapati,嘗起來和餐廳賣的又有些微不同。
照片是某天老闆讓給我吃的愛妻便當,保溫桶裝著簡單的三層食物:
右下為chapati、右上為某種脆餅、左為燉豆子。外加一包洋芋片。
老闆很驕傲地說:我太太做的chapati不輸給餐廳的吧!)


2. Roti:基本上和chapati相同,我的認知是:rotichapati的縮小版!

 

3. Naan:我們最喜歡的種類,配方與做法較為高級,

僅餐廳會供應,攤販付之闕如;各家價位30-50Rs不等,肉類口味更貴。

原料為精製過的小麥,顏色較白,口感較佳。在台灣翻譯為「南餅」。

餅身厚而鬆軟,有許多種不同口味可選擇:原味未加特殊調味,散發麥香;

Butter naan在麵糰中揉進奶油,多了份滑順的鹹甜香味。

Cheese naan顧名思義添加了許多起司,印度的乳製品真是沒話說的濃純香!

Garlic naan是我的最愛,不是抹上香蒜醬而已,而是餅面鋪滿了生鮮碎大蒜!

鮮脆的口感,濃烈的香氣,實是大蒜愛好者的極品啊~

其他口味還包括在德里嘗過的羊肉、雞肉等,可說是百搭的麵餅。

窮旅人進高級餐廳往往點不起太貴的菜餚,此時naan就是我們的好朋友,

點多種口味大家分食,既有飽足感、吃不完還可以兜著上火車;

不過在印度人眼裡,我們這種只啃naan不配菜的行徑,

怪異程度大概就跟在台灣餐廳只扒白飯不挾菜一樣引人注目。


(果亞第一天晚上的燭光晚餐,naan與烤小魚。)


(果亞第二天午餐點的butter/cheese naan,白白胖胖的秀色可餐。)

 

4. Bhatura:少數的油炸麵餅,炸完之後會鼓脹起來,圓圓粉粉地;

常見的菜色是chole bhatura--馬鈴薯球咖哩搭配bhatura

(也有人說是鷹嘴豆而非馬鈴薯球,不過混在咖哩裡只認得出粉粉的口感~)

趁麵餅熱呼呼的時候裹起咖哩馬鈴薯球再夾上兩圈洋蔥,一口吞進,最是享受。

 


(AIESEC office旁一間很不錯的餐廳Goodies裡的chole bhatura。


(7 seas大賣場頂樓美食街的chole bhatura。


5. Puri:基本上和bhatura相同,是bhatura的迷你版!
站在路邊攤販旁看著小小的puri在油鍋裡悠游、咖哩在燉鍋裡咕嘟咕嘟冒泡,

再端著一份完成的餐點到旁邊的貨車平台享用,是旅途上的樂趣之一。


(在瓦拉納西的第二天,步行途中看到這家攤販,勾起想吃puri的癮頭。)


(一份餐點長這個樣子。只包洋蔥也超好吃!
如果腸胃不夠強健,在印度還是不要隨便亂吃攤販噢!)

 

6. Dosa:噢,masala dosa,我的印度美好回憶!Dosa就是印度版的可麗餅,

用沾油的鐵盤薄塗一層麵糊後烤至薄薄脆脆的金褐色;

中間包著以印度特有的混和香料--masala調味過的蔬菜糊,

折成三角形或捲成圓筒狀後盛盤端上,體積龐大,常超出盤子很多!

不過餅皮偏油,且帶著酸酸的氣味,所以之後我們多棄dosanaan

(在Trainee House附近的Krishna Reataurant點的dosa,附兩種沾醬。
兩種形狀包不同口味的餡料;您看看,它們比盤子大多少!


7. Uttapam:鬆厚平扁的餅身很像披薩,表面鋪滿蔬菜、佐料;

我只吃過masala uttapam,不知是調味料masala、麵餅本身抑或糜狀的醬料何者太酸,

總之在Krishna Reataurant點過一次後,就不敢再嘗試。

 

8. Paratha:又稱印度的奶油脆餅,在酥脆的餅皮間融有奶油;

這個也只在陰錯陽差的情況下吃過一次:即將離開巴羅達的當天下午,

我到Krishna Reataurant光臨最後一次,也是為了向對我們很友善的老闆道別;

本想點最喜歡的garlic naan,沒想到晚餐時間才會供應,於是只好點了paratha

沾著甜辣醬(或是像甜辣醬的蕃茄醬?)吃也還不錯,只是沒那麼有飽足感。
 

9. Papad:很特殊的脆餅,據說原料為玉米粉,非常薄脆;

可在超市買到半成品,本來半透明的薄餅放在炭爐上烘烤後會逐漸變成白色。

曾經在trainee house要找管理員Baba時,發現他蹲在浴室烘烤papad,
烤完還強迫我吃了一小塊……入口即碎,還有點炭烤的焦香味。
Papad多用於開胃菜、甜點,在果亞第一天的晚餐曾點prawn papad roll,
等了很久之後終於送上,脆餅包裹大塊明蝦肉的口感很不錯~


(烤完呈現這樣的焦白色。圖片來源為Sindhi Rasoi。)

File:Lijjat Papad pack.jpg
(市面上可以買到包裝好的半成品,自己在家烘烤即可。來源為wiki。)

這麼多種類,很讓人眼花撩亂吧?我們也是花了很久才弄清楚箇中奧妙呢!
在這一個半月中,吃過大大小小餐廳攤販的麵餅,要問哪一次最讓我印象深刻?
--且讓我們快轉過Varanasi瓦拉納西、跳過Agra亞格拉,
直接聚焦在Jaipur齋浦爾的
那個早上,令人終生難忘的chapati…… 


*延伸閱讀:


【觀止】食在印度1-印度飲食總論

【觀止】食在印度3-摩斯naan+魔法咖哩lassi+香料屋chai=台灣印度美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wn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